世界微头条丨不得强制扫码点餐应成行业规范|新京报快评
▲资料图。图/新华社
据新京报报道,日前,针对强制扫码开发票、点餐等问题,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开劝喻相关经营者:对消费者索要发票的要求,经营者不得拖延、拒绝,不得设置门槛;不得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进行自助点餐或购物、缴费;经营者不得利用公众号或手机APP、小程序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资料图片)
强制扫码问题确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痛点,早已饱受诟病。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就是消费者起诉商家强制扫码点餐并收集个人信息,法院审理后,判决火锅店停止侵权。该案判决后,舆论称之为有导向意义。
如今北京市消协明确发文,也是再次明确了强制扫码不具任何合法性,无论是点餐还是开发票,扫码都不能成为强制前提;同时即便扫码,也不能借机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平心而论,扫码之所以能够大规模推广开来,也确实是因为提供了某种方便。比如在繁忙的餐厅,人工点餐可能会出现交流不畅、误单、漏单等问题,而扫码点餐则可以大大减少这些问题,提高点餐速度和准确性,并且大量节约人工。同时,扫码点餐时手机上能够看到商品、菜品的更多信息,也有助于消费者选择。
也正因有这种方便,很多商家干脆完全依赖扫码,从点餐到开发票通通只能扫码。这对企业来说当然很方便,但事实上也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排除了一部分消费者,比如智能手机操作不熟练的群体。
更有甚者,有些商家把强制扫码点餐当作商业推广、涨粉的方式。相信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扫码关注了某个小程序或公众号,隔三岔五就会收到营销信息,令人不胜其烦。由此可见,商业目的,其实也是商家想方设法强制扫码的原因所在。
而更大的隐患则来自于扫码时过度收集的个人信息,诸如姓名、性别、手机号、生日等隐私。事实上,人们很难监督商家是否合理使用这些信息,有没有泄露的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倒闭或变更其实是常见现象,那他们收集的信息最后又会去哪呢?收集一堆隐私,又怎么能让人放心?
其实法律法规对人们享有的相关权益都有着明确规定。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也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
这就意味着强制扫码点餐、开发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是没有道理的,甚至涉嫌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当然,指望消费者都具备充分的法律知识,在与商家沟通中都能有理有据地列出法条其实并不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北京消协发布明确具体的劝喻是有必要的,把法律精神细化到具体的场景,方能为人们的生活日常提供清晰的法律支撑。
科技确实会提供一些便利,但也不能滥用,更不能强制用,人们拒绝“便利”的权利应当被呵护。希望北京消协的这次劝喻,能够引导相关企业形成新的行业规范,让每一位消费者都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不再因为扫码问题而纠纷不断。
撰稿/夏研(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