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推荐:我国抢占氢能标准国际话语权
业内认为,我国现有的氢能标准单一、笼统、松垮、割裂等问题值得警惕。而且,在已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大部分标准发布年代距今已久,难以适应产业现状需要。总体而言,标准化体系建设仍滞后于行业发展。
▲视觉中国/图
(资料图)
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近日印发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出,氢能领域要重点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加快制修订氢能检测、氢能安全、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氢储输等标准。
近年来,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规模逐步提升。面对更加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氢能在安全保障、储运、装备设施等具体方面急需更加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业内认为,目前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明显加速,但部分标准仍呈现出与产业实际需求不符的滞后性。同时,在国际范围内,我国氢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仍显不足。应依托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大市场,率先挺进技术“无人区”,积极抢占国际话语权。
标准体系建设获重视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对氢能产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为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内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支持政策体系正不断完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总监庞天舒在2023北京氢博会上指出。
支持政策频出的同时,我国氢能标准体系建设也持续获得重视。庞天舒表示,氢能标准GB4962-1985《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的发布,标志我国正式开启氢能标准化。2008年,我国先后批准成立两个与氢能技术直接相关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了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部部长、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刚指出,截至今年3月,我国已发布氢能领域的国家标准222项、行业标准94项、地方标准21项、团体标准214多项,主要涉及基础通用、氢安全、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应用等板块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检测规范等。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氢能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明显加速,团体标准异军突起,后期有超越国标的趋势;标准的范围已经从核心部件向外围辅助部件拓展,已基本形成以国家标准为基本要求、行业标准为提升、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为补充的立体的标准化体系。”王刚说。
标准滞后性逐步显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多起氢能事故,氢安全问题出现在储氢、运氢、用氢等各个环节。总体来看,氢安全事故原因包括密封失效、设备失效、操作设计问题、运输事故等。庞天舒认为,以上问题反映出标准体系的不健全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加快氢能标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TUV莱茵大中华区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项目经理傅花宁表示,目前氢能产品集成化发展较快,由于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尚处初期,氢能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虽然相应标准正持续跟进,但总体而言标准化体系建设仍滞后于行业发展。
王刚也指出,在已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大部分标准发布年代距今已久,发布时间超过五年的标准占比达70%以上,难以适应产业现状需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国际氢能技术及产业化快速推进,氢能标准也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我国需要在系统研究氢能技术和借鉴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优化我国氢能标准体系。
“此外,制定氢能标准的标委会、协会及团体众多,且相互之间分工不明确,导致我国氢能标准建设推进不够协同。”庞天舒表示,“我国关键材料技术薄弱,未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这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不足以支撑标准体系建设。”
产业进步与标准完善互相促进“通过国内外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氢能标准既有优势也有潜在的不足。”庞天舒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在35MPa气氢应用方面的技术成熟、标准体系比较完善,而在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方面的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制约产业发展。
庞天舒进一步分析,发达国家重视氢能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以及与技术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非常注重国际间的合作,极力将本国氢能技术规范与标准国际化。我国在氢能领域的国际合作不充分,标准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我国氢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不足。
对此,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魏蔚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企业是标准制定、使用、完善和推动的主体。“标准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随着产业的发展积累、反馈而来。作为产品创新的主体,企业在运营活动中形成的创新产品、市场化运营经验等,将激发更多标准需求。”
魏蔚表示,对氢能行业而言,标准和产业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因此,更加需要龙头企业肩负起推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责任,创新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通过先行先试,率先掌握产品技术、市场需求、客户使用习惯,以及安全使用管理等经验;同时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从制定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开始,逐步上升到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从而建立起更加全面、灵活的氢能标准体系,更好适应产业发展现状,进而确保产业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此外,业内认为,制定氢能标准过程中也应通过持续创新勇闯“无人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专家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氢能是新兴产业,整体而言,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水平实际差距并不大。“在此情况下,率先进入产业‘无人区’,根据产业创新实践率先制定相关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氢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