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中心 > 正文

守艺人甘玉善:研发釉色“一抹红”、创新瓦猫形象……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2023-08-31 09:05:13 开屏新闻

玉溪窑始于宋元,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并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2013年6月,玉溪窑古窑址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录;2013年12月,玉溪窑青花烧制技艺被列为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玉溪手艺人在传承烧制技艺上不断推陈出新,使陶瓷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在红塔区大营街汇龙生态园里,有一个占地近3亩的汇溪窑非遗研学体验基地,今年31岁的甘玉善,是这个基地的负责人。甘玉善是云南腾冲人,他从小喜欢做手工,之后一直在学习美术和雕塑专业,在玉溪师范学院学习期间,他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玉溪市陶瓷厂学习相关工艺,这段经历,使他被玉溪青花瓷深深吸引。甘玉善大学毕业后,又继续到景德镇陶瓷大学进修,回到玉溪,他在玉溪陶瓷的发源地——瓦窑村,租下了一亩场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新传统手艺,研发釉色“一抹红”


(资料图片)

甘玉善说,他从小在玉文化浓郁的腾冲长大,他一直有个想法,把玉文化和陶瓷文化融合到自己的作品里。在景德镇学习期间,甘玉善从钧窑、汝窑用玛瑙入釉中得到了启发。

“我们老家腾冲有个习惯,泡茶时会在茶里放入玛瑙南红,老人说南红里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样泡茶对人体有益。” 甘玉善说,云南矿产资源丰富,保山便盛产南红,他便有可将南红入釉的想法。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甘玉善便开始了不断的尝试,每次原料提取、成分配比、包括烧至温度的数据,他都会一一进行记录。

2017年,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甘玉善将基地搬迁到了大营街,但他研究的步伐从未停下。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的一天,他终于用南红入釉,烧至出了色彩饱和度高、温润如玉的一窑茶盏。甘玉善给其命名“一抹红”,当年年底,他为自己的玉脂釉烧制加工方法申请了专利。

在汇溪窑非遗研学体验基地里,摆放着用“一抹红”技艺上釉的壶、盘、碟、碗等生活用具,这些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创新瓦猫形象,让其萌态可掬拥有更大市场

云南有种独特的民俗,人们会在屋脊摆放形象似猫的瓦制饰物——瓦猫,据说有辟邪纳福的作用。甘玉善将瓦猫的形象进行了创新,让瓦猫从“凶”变“萌”,成了可摆放在家里,更贴近人们生活的形态。不只如此,甘玉善还使用不同的颜色釉,为瓦猫上色,让瓦猫更加萌态可掬。

基地里展示了各种形态的瓦猫摆件,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摆件大多是由当地村民所做。“2017年开始,我们就从泥塑、拉坯、青花绘画、配釉等方面,对当地村民进行免费教学,感兴趣的村民都可以到基地里跟着师傅学习。” 甘玉善说,瓦猫等陶艺作品很受市场欢迎,但这些作品工艺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工,为此,他免费教授村民和雕塑专业学生泥塑方面的技艺,对于制作技艺精良的村民和学生,他会让其将材料带回家里练习并制作,并对其做好的产品进行回收。

以瓦猫为例,根据制作的大小、形态、工艺复杂程度的不同,回收价格在每个15-100元不等。“以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但解决了工艺品需要大量人工的问题,而且让大家学到了一门手艺,增加了收入。”甘玉善说。

据介绍,目前,甘玉善的基地里,每年销售的产品达9万多件,其中瓦猫摆件单品年销量近5万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技艺,去年5月,这里打造了中小学生的非遗研学课堂。

“我们将持续扩大市场,增加产能,带动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努力打造瓦猫文化产业园,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感受玉溪青花瓷文化。” 甘玉善说。(开屏新闻 记者李春丽 杨茜)